11月2日,西安鋼板,西安冷板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駱鐵軍出席2020年鋼鐵產業鏈發展形勢高峰論壇,并作了題為《沉著應對順勢而為謀劃協同發展》的講話。
駱鐵軍表示,今年初以來,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經濟運行穩中趨緩,下行壓力加大。為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國家繼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政策措施,保持了國民經濟中高速增長,為鋼鐵行業創造了較好的市場環境。前三季度全國粗鋼產量同比增長8.4%。雖然受原料成本上升及鋼材價格下跌剪刀差影響,鋼鐵企業效益在去年較高基數的基礎上有大幅下滑,但是客觀來講,前三季度盈利狀況還不算太差,整體運行還算平穩。
進入第三季度以來,制造業新訂單增多,汽車生產和銷售降幅收窄,房地產市場因城施策逐步見效,糧食安全形勢向好,種種回暖信號也初步構成了“筑底”態勢。這與其他主要經濟體形成鮮明對比,因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經濟上調了增速的預期。特別要強調的是,對經濟全局的觀察需要但不該局限于GDP短期波動。只要就業與收入、生態環境與質量效益穩步提升,總體確保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目標,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不要因為看到久違的個別數字就驚慌失措,忘記了早已達到的共識。所以,總體上看,中國經濟增速沒有偏離合理區間,而且動能依舊強勁、總量依舊令人矚目。
回顧今年的鋼鐵運行態勢,正是國家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等一系列穩增長政策措施落地穩住了鋼鐵需求。從下面一組數據可以看出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是實實在在的,而這與鋼鐵需求息息相關。鋼鐵協會對近2年計劃投資額在50億元以上的城市軌道、鐵路、高速公路、機場、水運、煤礦、電力、石油天然氣等重大項目開工情況進行了對比,1-9月,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計劃投資額50億元以上的交通類及電力能源項目在本年度開工或計劃開工的數量為195個,有效計劃投資額合計為5.12萬億元,較2018年全年增加了2.26萬億元,增幅為79%。如果對1-9月5.12萬億元計劃投資額做簡單年化處理,則全年50億元以上重大交通能源類建設項目計劃投資額將達到6.83萬億元,較2018年增加3.97萬億元,同比增長139%。雖然數據不一定非常準確,推算也比較簡單,但代表了一種趨勢。
駱鐵軍指出,鋼鐵行業短期雖穩中趨緩,但有國家一系列政策的保障,不管價格或低或高,總體將平穩運行,不會出現大的波動,反而會出現大家早已期望的強者恒強,弱者淘汰的趨勢;但從長遠看,鋼鐵行業穩中有憂,憂在發展方式,憂在發展理念,憂在投資方向。
2016年~2018年,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行者,鋼鐵工業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僅用3年時間就壓減過剩產能1.5億噸以上,全面出清1.4億噸“地條鋼”,極大地改善了鋼鐵行業運行環境,也為全球鋼鐵市場復蘇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僅靠化解過剩產能就能達到。特別是隨著鋼鐵企業效益回升,以各種名義新增冶煉能力、在產能減量置換過程中搞“數字游戲”等違法違規新增產能的沖動,以及“地條鋼”死灰復燃的風險都在加大,一些企業又開始以各種名義將早已停產多年的落后產能恢復生產。有的企業為2018年鋼鐵的高利潤沖昏了頭腦,花費巨資購買產能,項目還沒建幾十億上百億已經花出去了。一些省區通過鋼廠搬遷,“一窩蜂”式地集中向沿海轉移,并把其作為穩增長的手段,是否會重蹈粗放發展的覆轍,需要深入考量。注重質量效益和片面追求量的擴張新舊兩種發展理念的博弈呈膠著態勢。
|